同手有關嘅粵語字
-
開個帖記錄下同手有關嘅粵語字(字入邊有「扌」或「手」
)。
注:衹記錄有字典讀音同釋義支持,或經過考證言之成理嘅字。現已收錄下列粵語字(48種):
-
搖動:𢳆(摮);扤(兀)、䑢(𦨉 、仡);
-
敲擊:摼;攴(𢪊、扑)、㩧、撲;搉、毃;
-
-
-
-
-
擁
ung2。推。
https://www.yuetlab.com/word/5bad7f6921db646fce94cb2f
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30頁「擁」中古音「於隴切」,即jung2。但半元音「j」有時會脫落,一脫落就變成ung2。
元劇中有采用「互文」或「同義複合」手法表示「推」的例子:
《爭報恩三虎下山》雜劇第三折︰「叫喳喳的大驚小怪,撲碌碌的後擁前推,惡狠狠的倒拽橫拖。」
「吳昌齡」《張天師斷風花雪月》雜劇第三折︰「「桂花仙」一念思凡,眾神將都遭縲絏。惡哏哏後擁前推,雄赳赳公人如虎狼,推擁著個得罪的婆娘。」又「可怎生葫蘆提推擁他上「雲陽」?」
-
摜
gwaan3。摔,如「摜低」(摔倒)。
《水滸傳·第二六回》:「把那婦人頭望西門慶臉上摜將來。」
《西遊記·第三一回》:「只見行者提著兩孩子,站在那高崖之上,意欲往下摜。」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摜
《儒林外史·第二四回》:「鄰居見他不信,劈手把雞奪了,摜在地下,一把拉了回來。」
《女仙外史·第一四回》:隨將袖子一灑,都踉踉蹌蹌的摜倒在地。
-
抌
dam2。以手擊打,如「抌渠(佢)一拳」(打他一拳)。
http://www.yuetlab.com/word/5bac3fa2062b046d5efcb076
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13頁《說文》卷十二上 ‧ 手部「抌」︰「深擊也。从手,冘聲。⋯⋯(竹甚切)」《玉篇》卷六 ‧ 手部「抌」︰「丁感切。擊也。」「揚州使院」重刻本《集韻》‧ 上聲 ‧ 寑韻 ‧ 陟甚切「抌(㪛 )」︰「《說文》︰『深擊也。』一說「楚」謂搏曰抌。」
「竹」、「陟」上古都屬「端紐」,所以「竹甚切」、「丁感切」、「陟甚切」擬成「粵」音都可以是「dam2 」。
-
揄
jau1。拉,如「揄褲」、「揄襪」。
http://www.yuetlab.com/word/5bac5feb21db646fce94cae1
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23頁《集韻》‧ 平聲 ‧ 虞韻 ‧ 容朱切︰「《說文》︰『引也。』」。但中古「虞韻」來自上古「侯部」,韻母爲「au」。參考《詩 ‧ 大雅 ‧ 生民》的押韻,這一點就更清楚了︰「誕我祀如何?或舂或揄,或簸或蹂,釋之叟叟,烝之浮浮。」
要補充的是,「容朱切」本該讀陽平「yau4」,但陽平轉讀陰平的例子很多,如「姨」。由此可見「容朱切」的「揄」讀陰平並不出奇。
-
-
捩
lai2。1. 扭轉,如捩手、捩轉身;2. 歪曲,如捩橫折曲。
lit6。轉捩。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捩
《康熙字典·手部·八》: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郞計切,音麗。
又《唐韻》練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結切,戾入聲。拗也。《韓愈·送窮文》捩手翻羹。
又折也,撕也。通作戾。或作挒。從以上解釋來睇,捩實從戾,而戾本身就有lai6同lit6兩種讀音,讀lai2係變調。
-
@恆智德 戾由lai6變讀至lai2似可由「狼戾」(long1 lai2)一詞佐證。
「狼戾」最早見於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「樂歲粒米狼戾,多取之而不為。」表示散亂堆積。
表示「暴戾殘忍」則見於漢代著作:
《戰國策.燕策》︰「夫趙王之狼戾無親,大王之所明見知也。」
《漢書.嚴助傳》︰「今閩越王狼戾不仁,殺其骨肉,離其親戚,所為甚多不義。」有學者則認爲「狼戾」係「狠戾」之訛變
-
搣
mit1。 手捏,如「搣下塊面」;撕扯,如「搣貼紙」「搣皮」
有字典認爲mit1係異讀,mit6先係正讀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搣
《廣韻·入聲·薛·滅》搣:手拔又摩也,批也,捽也。
-
捽
zeot1。以手摩擦,如捽老泥
《康熙字典》蘇骨切,音窣。與曲禮卹勿之卹同。摩也。
睇番上面條link,呢個字雖然好早就出現(最遲到漢朝),不過同摩擦都無關:最早指揪持頭髮,後來泛指揪住;也有拔取和碰撞義。摩擦義要到清朝先有記錄。
-
揪?
-
撚?
-
@Rehk 揪字北佬都有用,所以唔覺得係粵語中特殊用字
不過北佬一般用來表示抓、扯,而粵語表示扭打(隻揪),用法確實又同北方唔同
-
@恆智德 「粵語中同手有關」唔代表粵語中「專用」同手有關囉
-
默認都會寫一啲比較特別嘅字?如果太普通就無謂列出來
比如打,抽,扯,拉等等
-
撚
nan2。用手指揉搓、捏取,如撚花;拿、持,如撚手菜
《說文·手部》撚:執也。从手然聲。
《廣韻·上聲·銑·撚》撚:以指撚物。乃殄切,音涊。讀若年上聲。從以上注音來睇,古時應讀作nin2。多本字典認爲nan2爲異讀;
個人猜測,似北佬讀成ran->r n不分->nan,再傳畀廣東人
不過睇其他地方方言似乎唔支持呢個猜測,得粵語零零舍舍同其他方言唔同至於用來鬧人嘅撚樣,係咪借音?其實係想講卵樣(其他地方都有類似粗口),因爲覺得粗俗又變讀爲nan2,最後用撚字代替?
-
@恆智德 補充下「撚狗」「撚化」
個人猜測,「撚」本義用手指揉搓、捏取,有把玩意味,引申爲玩弄
-
@恆智德 由捏取義及nin2音,猜測「撚頸」「撚死隻螞蟻」「同你撚過」先係正確寫法,而非鍊、攇、摙、捏、捻等字
原先我思疑係捻字(同樣表示捏),但呢個字古時都讀成nip6,讀nin2得《李氏中文字典》記載
曾焯文此文有詳細辨析(雖然我唔中意渠好多關於正字嘅講法,不過呢篇文我同意渠睇法)
另外,由手指捏引申爲虎口和手指緊握都見於北方話,比如「掐」
-
@恆智德 其實我覺得「撚」同「捏」應該係兩個字?
-
@Rehk 係兩個字,不過都有用手捏嘅意思
-
摼
heng1。以器物擊打,如「一嘢摼落個頭度」。
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摼
《康熙字典·手部·十一》摼:《唐韻》口莖切《集韻》丘耕切,𠀤音鏗。《說文》擣頭也。
由上可知,呢個字由來已久,最遲到漢朝已經出現
-
@恆智德 另一個表示搖動嘅字
扤(兀)、䑢(𦨉 、仡)
ngat6。泛指搖動,如「坐好,咪扤來扤去」「隻船扤來扤去,我好驚」
也寫作兀、𦨉 、䑢、仡https://www.yuetlab.com/word/5bac3f2a062b046d5efcb06b
「粵」語管「(坐在凳子上)搖」叫「ngat6 」。其實這個說法很古。《詩 ‧ 小雅 ‧ 正月》︰「天之扤我,如我不克。」「毛」《傳》︰「扤,動也。」《經典釋文》︰「五忽反。」「五忽反」就是「ngat6」。又,《方言》卷九︰「 儰謂之扤。(「郭璞」《注》︰吾㪍反。儰音訛,船搖動之貌也。)扤,不安也。」
「扤」又作「兀」,常見於「唐」「宋」人的著作。「林昭德」《詩詞曲語詞雜釋》就舉了十一個例子。現在摘引部分如下︰
① 「唐皮日休」《孤園寺》︰「艇子小且兀,緣湖蕩白芷,縈紆泊一碕,宛到孤園寺。」
② 「鄭谷」《送張逸人》︰「人間疏散更無人,浪兀孤舟酒兀身;蘆荀鱸魚拋不得,五陵珍重五湖春。」
此外,《集韻》‧ 入聲 ‧ 沒韻 ‧ 五忽切「 𦨉(䑢 、仡)」︰「《說文》︰『船行不安也。』或从兀,亦作仡。」「明梅膺祚」《字彙》‧ 人部「仡」︰「又五忽切。音兀。動舟貌。「唐」文︰舟之仡仡不安也。」
「船行不安」就是指船「搖」。所以「𦨉」、「扤」同音同義。從造字角度看,細微的差別只在於搖的是「手」還是「舟」。至於「兀」和「仡」則純粹是借音而已。
黃氏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12頁
-
搨 㩉
dap6。用手打。
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搨
《康熙字典·手部·十》搨:《唐韻》都盍切《集韻》德盍切,𠀤讀與荅近。手打也。
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㩉
《康熙字典·手部·十二》㩉:《唐韻》都盍切《集韻》德盍切,𠀤與搨同。
注意
德盍切可讀成dap6,因盍可讀hap6。
德盍切應該讀成dap1,因德係陰平
所謂 隻㩉(隻揪) 就應該係呢個字
-
@恆智德
「搨」而家一般用來表示臨摹,讀taap3。以紙墨摹印碑帖。通「拓」。如:「搨摹」、「搨本」。唐·王建〈原上新居〉詩一三首之一一: 「古碣憑人搨,閒詩任客吟。」
另外,「搨」taap3還用來表示「鎖」,可能同「搭」有關
http://www.guoxuedashi.com/hydcd/202894d.html《集韻》託合切,音塔。冒也,摹也,與㧺同。或作搭。
《資治通鑒•唐肅宗至德二載》:「巡以大木,末置連鎖,鎖末置大鐶,搨其鉤頭,以革車拔之入城。」
明·朱有燉《豹子和尚自還俗》詩:「大沉枷鎖頂上搨,粗麻繩脊背後綁。」
-
@恆智德 也有人認爲dap6呢個字可以寫成
䂿
《廣州話方言詞典》收有「𢱕 」字,音「dap6」,義項有四個 :「 ① 砸 ; 捶打 : 𢱕欖核 (砸橄欖核) ⋯⋯ ②掉,摔 : 隻表𢱕咗落地 (手錶掉在地上)⋯⋯③ (雨水) 淋打 : 𢱕到周身都濕晒 (淋得全身都濕了)⋯⋯④打 : 𢱕鐵; 𢱕一拳」
其實這個音「dap6」的字當作「䂿 」。《說文》卷九下 ‧ 石部「 䂿」:「舂已復擣之曰 。从石,沓聲。(徒合切)」
「徒合切」就是「dap6」。無疑,「䂿」就是「dap6 欖核」的「dap6 」的本字。
因為本義是「捶打」(舂、擣),而捶打又是由上而下的動作,所以可以引伸為「掉」、「淋打」等同樣是由上而下的動作。「dɐp²骨」(捶背)正是由上而下的動作,所以當寫作「䂿骨」。當然「䂿」再引伸為一般的打,如「 䂿渠(佢)一身」,也是可以的。
至於「𢱕 」字,就連《漢語大字典》也不載,純粹是新造的「粵」字。
黃氏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54頁
-
@恆智德 另外一個表示打嘅字
摕 chai3
https://www.yuetlab.com/word/5bac617c21db646fce94cb00
《類篇》卷十二上‧手部「 摕 」︰「尺制切,又當蓋切,又陁沒切。擊也。」「粵」語管「揍」叫「tsɐi³³」。如說「tsɐi³³ 渠(佢)」就是說「揍他」。「尺制切」就是「tsɐi ³³ 」,可見「粵」語的「tsɐi ³³ 」當作「 摕 」。
遍觀《說文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以至《康熙字典》、《漢語大字典》等書,「 摕 」一字均無「尺制切」一音。由此亦可見《類篇》一書的價值。
黃氏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27頁
-
@恆智德 再一個表示打嘅字
揈
fang4。擬聲字,如「 一拳揈過去 」。
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𠀤呼宏切,音轟。擊聲。
-
-
@恆智德 我覺得應該又係有兩個字,因為讀音唔同?一個係「打」意思,例如「䂿佢一身」,另一個係「扔」意思,例如「䂿垃圾」。
-
@Rehk 「dam2垃圾」個「dam2」可能係dump,音義都吻合
䂿都係讀dap6,表示打
-
揞
um2。用手掩蓋,如「揞住雙眼」「揞實個荷包」。
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揞
《康熙字典·手部·九》揞: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烏感切,庵上聲。藏也。手覆也。
-
摏(舂)
sung1。撞擊,如「摏踭」(用手肘撞)
zung1。撞擊,如「一錘摏埋去」https://www.yuetlab.com/word/5bac613121db646fce94cafa
黃氏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27頁「 摏 」、「舂」二字本同音,都在《廣韻》‧ 平聲 ‧ 鍾韻 ‧ 書容切一小韻內。《康熙字典》「 摏 」︰「衝也,撞也,擣也。《左傳》「文」十一年︰『獲「長狄僑如」。「富父終甥」摏其喉以戈。』亦作『舂』。」
由上可知,如按書容切則讀成「摏踭」之「摏」;如按鐘韻則讀成「一錘摏埋去」之「摏」。實際上,從各地方言有關「舂」嘅的發音就知道呢個字嘅聲母有三種唔同讀法:z, c, s;「摏」字有兩種讀音都完全合理。
-
搦
nik1。手持。
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搦
《正韻》女力切,音匿。
粵語入邊仲有一個同「搦」一樣表示「手持」嘅字,而家基本上寫成「攞」(lo2)。不過「攞」字向古字典中一直無記錄「手持」之義,如《康熙字典》就采用《集韻》講法,認爲「攞」表示裂開或挑揀:
《康熙字典·手部·十九》攞:《集韻》《韻會》𠀤朗可切,羅上聲。裂也。又《集韻》良何切,音羅。揀也。
如果重新考查個「搦」字,就發現如果按《廣韻·入聲·覺·搦》女角切,可以讀成nok6;但古入聲可變爲去聲,如今日國語就讀成nuò。又因爲nl經常混讀,呢個字如果變成粵語lo2,都未必無可能。
-
擘
maak3。表示1. 分開,如「擘開個月餅」; 2. 張開,如「擘大個口」。
《廣韻》中擘讀博厄切,今日國語讀bò,同maak3相差較大;不過,據黃樹堅先生所講,
「粵」語與國語當中均有中古「幫母」與「明母」相混的現象。如「剝」,中古音「北角切」(《廣韻》‧ 覺韻),是幫母字,「粵」音本當讀 bɔk⁵,現在卻讀 mɔk⁵ ;「祕(秘)」,中古音「兵媚切」,是幫母字,國語當讀[ pi ⁵¹ ] (bi ⁴ ),現在卻讀[mi ⁵¹](mi ⁴)。
下圖來自由陳雄根博士同張錦少博士合作編著《粵語詞匯溯源》
-
搲
wa2/we2。手抓,如「搲爛塊面」(撕破臉)
https://www.yuetlab.com/word/5bac605621db646fce94caeb
黃氏《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》,124頁今天「粵」語裏的「搲」來自古「吳」語。
《集韻》‧ 上聲 ‧ 馬韻 ‧ 烏瓦切「搲」、《類篇》卷十二上‧手部「搲」及「金韓道昭」《五音集韻》‧ 上聲 ‧ 馬韻 ‧ 烏瓦切「搲」都說︰「「吳」俗謂手爬曰搲。」
「元」雜劇《包待制陳州糶米》第一折︰「〔二斗子云〕『我量與你米。打個雞窩,再搲了些。』〔小古云〕『父親,他那邊又搲了些米去了。』」
-
抆
man2。擦拭,如「抆屎」(擦屁股)。
https://ctext.org/dictionary.pl?if=gb&char=抆
《康熙字典·手部·四》抆: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武粉切,音吻。拭也。
下文來自由陳雄根博士同張錦少博士合作編著《粵語詞匯溯源》
-
相關主題
-
容若:老豆其實係老頭
學術台 • • 恆智德 -
【推薦】粵語詞彙研究所
學術台 • • 恆智德 -
搵到篇介紹印度藏人部隊嘅文
學術台 • • 自動書記 -
制度內,「菁英」應唔應該有「特權」?
學術台 • • 親衛隊 -
香港傳媒自我審查之敏感詞替換
學術台 • • 恆智德